种树郭橐驼传ppt课件下载(种树郭橐驼传优秀ppt课件)

当前提倡生态教育,让学生“顺其自然” 地“个性化”成长喊得擂响。现实中,一部分教育者却没有正确理解和实施“顺其自然”的教育理念,引起了我的思考。

一、读错“顺其自然”,饱受教育之苦

翻开人类教育历史画卷,不难发现,从孔子的“因材施教”,到老子庄子都特别注重“道”与“自然”在个人发展方面的作用;从捷克的夸美纽斯坚持“教育要考虑儿童的性格和年龄特征”,到卢梭“归于自然”的育人法则、斯宾塞强调“快乐教育”,一位位中外教育思想家无不把“顺其自然”的教育观,当作教书育人的理想境界并积极践行。然而现实生活中,许多家长,甚至是教师,却没有正确理解和实施“顺其自然”这一至理的教育理念,任孩子任意支配时间,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结果饱受教育失败之苦。

【错例及分析】

【错例1】树大自然直的家长。

偶然到一同事家串门。交谈中得知,他的孩子现在正在读三年级,还不敢独睡,每天早上起床常常得叫很多次,直到家长“发火”才慢悠悠地起来,做作业总是一边做,一边看电视,难题一般连想都不想就问家长,家长得陪着做作业,学习成绩在班里是倒数有名的。我很不满意地对他说:

“你自己也当老师,成绩还在其次,怎么能够养成这么多不好的习惯?” “哎,教育不就是‘顺其自然’吗?” 他回答,“树大自然直”。

分析: 我认为“顺其自然”的“自然” 是指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个性特点,是指孩子的成长规律,比如记忆规律,好奇、好胜、好模访,好问等;“顺”指的是顺着孩子的天生的自然规律进行引导和教育。不是任由孩子想怎么做就怎么做,那是不负责任的父母才会这么做的;“顺其自然”的教育是指家长老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,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,依据孩子的年龄知识、能力智力、情感兴趣等实际情况,顺其势而施其教,不逆其势而硬其“牵”。很多父母那样做,其实是在做着一个“不劳而获”的美梦。当前,社会环境复杂多变,怎么可能“树大自然直”呢?

【错例2】:不问不教的老师。

几年前,我被调入全县最弱的学校加强那里的教育。同时调入的恰好还有另外两个老师——跟我不一样的是,他们是因为某种原因从城市被调入农村小学的。校长对他们也不理解,仅凭他们一面之词就把六(1)班的数学教学任务交给其中一位姓林的老师。我教六(2)班。开学不久后,我发现,林老师上课都带一张椅子,坐在讲台边,让学生自己看书,不懂就上来问,不问就不教——他认为,这就是“顺其自然的教育法”。校长知道后,也拿他没办法。期中考时,我与他对调监考、改卷,发现六(1)36人,平均分还不到了30分,60分以上的同学只有2个;六(2)38人,平均80多分,只有2个不及格。

分析:学习是一种思维成长的过程,思维的成长需要系统的建构,需要训练,需要针对性练习……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的,不自觉的,他们中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是被动的……在教学实践中,如果机械地套用“顺其自然”,不问不教,那么结果可想而知。

【错例3】:把意愿强加给孩子的“教育者”

没有读懂“顺其自然”的教育者,除了上面所说的“不闻不问或者不问不教”的教育方式之外,另一种方式就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本质,把意愿强加给孩子的“教育者”,有些还严重地危及了孩子的身体健康。目前,这样的教育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:

一是“拔苗助长”型——不顾孩子接受能力,向孩子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,以认识多少汉字、背诵多少篇唐诗宋词、记住多少英语单词、会算多少道高难度数学题作为炫耀资本。

二是“霸王硬上弓”型——不问孩子有无兴趣,不管孩子是否乐意,强行将孩子送入各类“兴趣班”、“提高班”加餐进补,以便练就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能够取胜的看家本领。

三是“棒打出孝子”型——盲目遵循“不打不成才”的千年古训,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实施体罚手段,或打骂或罚站或饿饭,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,甚至有个别孩子被逼无奈,踏上殉学的不归路。

分析:这些违背“自然本色”的教育做法,既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、心智健康,也不利于孩子学习能力、综合素质的提升。唐代柳宗元在《种树郭橐驼传》一文中认为,种树之道在于“顺木之天、以致其性”。教育好比种树,教育的过程实质也是种树的过程。顺其自然既是树木之道,也是树人之道。

二、读懂“顺其自然”,培育孩子潜能

1、孩子表现不好,必须进行培育

比如案例1,我同事的观点是,只要孩子不变成坏人,有着健康的身材,也就够了。我却以为,如果孩子对于基础知识觉得不够扎实,要合理安排时间,进行必要的知识重现,帮助孩子记忆;如果孩子对于思维性比较强的题目不理解,则要进行演示,操作,丰富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,帮助孩子理解、表达、内化、记忆;如果教育者“什么都不用做”,孩子就能够“成才”,那当然好。问题是,当孩子表现出不“成才”,甚至远远落后于同龄的孩子时,我想,这就得想办法进行必要的教育干预了。

2、培育孩子潜能,必须讲究方法

我一朋友的孩子,现在钢琴已经过了十级。她在回想当时练琴的过程,感慨万端的说,当时,看着孩子练琴,有时也是很可怜的:“别的孩子都在玩,只有她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练习。休息时,有时还偷偷的从窗外望着小朋友们在玩。当时,真的有点不忍心。”停顿了一下,又补充说:“现在想来,仅仅只有兴趣,有时,也不可能把琴学好的。”

我自己的孩子,今年读八年级了,在画画方面,他很有成就感。小时候,发现他在画画方面有天赋,只是画了几年之后,也感到厌烦了,不太爱画了。那时,我想了许多方法给予鼓励,帮助,引导,教育。如:辅导老师,有时跟他一起画画,有时带他到外面边玩边画,朋友来了就夸他画画有进步了。经过一段时间,他画画的兴趣又上来了。现在想来,孩子学画画的过程,也是从兴趣到不兴趣,再到兴趣的一个曲折的过程。

3、方法+兴趣+习惯=潜能的超常发挥

小学什么最重要?我以为,孩子学习的兴趣、方法、习惯是最重要的。培育孩子的过程,都要渗透这些。兴趣让孩子学习的集中力提高;方法使孩子在学习上解决问题时更快,思维得到更多的训练;习惯使孩子学习的时间不会混乱。所以只要孩子的学习有兴趣有方法有习惯,他的潜能就能得到超常的发挥。

例如案例1的那个孩子,我以为存在最主要的是“习惯养成”的问题。应该怎么训练呢?我以为:如果孩子有正当的爱好,兴趣什么,想学习什么,探究什么,我们要尽量满足他的愿望,科学地引导孩子朝兴趣的方面发展;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是错误的,我们要引导;如果表扬孩子,则要注意过程,不能太重视结果,要重视隐性评价,轻视显性评价。比如,作文写得好,是显性的,平时看了很多课外书是隐性的;孩子是在“犯错,纠正,再犯,再改”的过程中,思维得到训练,习惯得到培养的;如果不教育引导,孩子有时连正误都分不清楚。

我一直在想什么是“顺其自然的教育”这个问题。比如,入学定年龄其实就是违背了这一教育规律。我认为5岁也可以,8岁也可以,就看个体差异了。我想,只有读懂“顺其自然”,才能抓住教育时机,更好地培育孩子,发展孩子的潜能。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918607053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tiantianhr.com/751.html